9月12日,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國內第二座、福建省首座全橋預制裝配化跨海大橋——廈門第二東通道(簡稱“翔安大橋”)主橋成功合龍,為確保實現通車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翔安大橋由中交二航局參建,是交通強國福建先行示范重點項目,是福建省“六縱十橫”規劃高速路網中的“一縱”以及廈門市“兩環八射”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海滄隧道后的第七條進出島橋隧跨海通道。
翔安大橋項目西起自枋鐘路與金尚路交叉口,向東以連續梁橋跨廈門東側海域,終于翔安大道,全長約12公里,其中跨海橋梁(海中區)長約4.5公里瀝青網sinoasphalt.com??绾蛄簽閱畏兏咦兘孛孢B續梁橋,主線按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大橋海中橋梁墩臺和鋼箱梁預制裝配化率100%,全線共有35個預制墩臺、36節鋼箱梁,均采用工廠化預制、裝配式吊裝。其中預制墩臺采用豎向干接縫匹配預制工法,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國內第二個、福建省首次在跨海橋梁中應用。
中交二航局承建翔安大橋A2標段,線路長3300米,主要施工內容包括環島東路互通工程,跨海橋梁樁基、下部結構和鋼箱梁運輸吊裝等。其中A2標段海中橋梁全長2190米,包含墩臺23個、鋼箱梁24節,整體吊裝量超全線三分之二。
為解決大節段鋼箱梁吊裝問題,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制造了適用于變寬曲線整幅大節段鋼箱梁吊裝專用吊具,重560噸,為國內同類型橋梁中采用的最大吊具。吊具通過模塊化設計,在每個橫梁上增減嵌補段,通過3個液壓油缸及導向裝置進行橫向開合,能夠伸縮自如、適用多種類型鋼箱梁截面變化,形如海上“變形金剛”,同時吊具部分節點構件采用柔性連接,能夠有效縮短吊裝時間,降低施工風險。
主橋合龍處鋼箱梁長72米、寬53米、高3.5米,重約2197噸,為全橋最寬鋼箱梁節段,安全風險高,工藝銜接復雜,對吊裝平衡性、安全性、精準度都提出更高要求。
合龍之前,項目團隊結合合龍段鋼箱梁特殊構造進行吊具優化改造,通過增加調節塊以平衡鋼箱梁受力狀態;提前組織鋼箱梁吊裝桌面推演,緊密追蹤鋼箱梁運輸動態,部署運梁船、起重船拋錨定位,實現1臺4000噸級浮吊、1艘萬噸級鋼箱梁運輸駁船等10余臺大型設備在同一海域有條不紊作業;同時結合海域潮汐特點精準選擇作業“窗口期”,為鋼箱梁精準吊裝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合龍段鋼箱梁坐落墩頂后,項目采用三向液壓千斤頂,通過智能傳感器和調位控制系統,將調位數據在信息平臺集成,最終實現毫米級誤差合龍。
翔安大橋的合龍,實現了大橋海中區橋梁全部貫通,推進了全線通車更進一步。翔安大橋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海西經濟區路網和廈門市城市路網,縮小島內外差距,促進海峽西岸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對廈門市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家物流新通道和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具有重要意義。